5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从“旅游流量”到“发展增量”的休闲集聚空间——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通过场景营造、业态更新、文化融合、技术赋能等方式,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正在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显示,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既是文旅产业的集聚区,也是游客活动的集中地,同时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识别区。在“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每一个阶段,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都是先行者,引领着城市旅游的创新发展。其一,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是风景与场景交融的产业新天地,集聚了一个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其二,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突破了景区的概念,以“生活”而不是“观光”作为发展的核心。集聚区除了有自然风景、历史人文之外,还有商场、超市、菜市场等一系列的生活化场景。其三,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是城市旅游形象的典型识别区,集结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旅资源和生活场景,承载着游客的文化体验、情感认同和消费行为,影响着游客对城市“好不好玩、值不值得来”的价值判断。
《报告》显示,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着力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形成城市更新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场景营造角度看,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拓展,经历了从“封闭景点”向“片区发展”的系统跃迁。传统景点、景区和街区等正从封闭单体走向开放片区,通过空间串联、功能复合和体验延展,构建起多节点、多业态的旅游休闲集聚区。从业态更新角度看,业态布局是影响旅游空间活力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游客的停留意愿、消费深度与整体体验。通过空间的整体规划和业态的有机更新,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构建起具有叙事逻辑与多元业态的连续消费空间。从文旅融合角度看,在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的建设实践中,越来越强调将公共文化服务、历史建筑保护、非遗传承等和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区。从技术赋能角度看,数字技术不再只是信息展示、扫码购票等的辅助工具,而是主导旅游体验设计、服务流程优化和治理机制创新的关键力量,推动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的旅游方式从“下车拍照”的浅层打卡型消费向智慧旅游支撑的参与型“深度体验”加速转变。
《报告》提出,旅游休闲集聚区已成为城市文旅品牌和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如何提升旅游休闲集聚区的文化表达力、情绪感染力、空间包容力与品牌持续力,是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其一,重“网红”更应重“长红”。“网红打卡地”对于提升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的人气非常重要,但不能因此忽视了集聚区本身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其二,重故事更应重情感。既要根植本地历史脉络、文化特质,通过区域整体叙事化设计手法讲好城市故事,更要注重和游客产生生活上的关联、情感上的粘连,使空间成为城市文旅品牌的可感载体。其三,重旅游更应重生活。要基于美好生活的理念来发展旅游,加强商业休闲、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等的综合规划,将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打造成为本地居民乐于参与、外地游客愿意驻足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以实现主客共享、情感交融。其四,重宣传更应重推广。要明确集聚区的形象定位和主导风格,推动集聚区在视觉设计、传播语言和营销方式上的协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签”和传播路径。